当前位置: 首页 > 战略管理 > 宏观形势 > 新常态、双循环、“两会”精神: 成渝经济圈发展的机遇与挑战
课程背景:
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,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,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、科技创新中心、改革开放新高地、高品质生活宜居地,助推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。本讲座关注十九届五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调整,结合成渝地区十四五规划及“两会”精神,全面解读**新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现状,从经济结构、发展模式、政府政策,以及内外部市场环境等多个视角,明确成渝经济圈现存的问题,基于现代经济学理论及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,结合现实热点问题及社会需求,分析未来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。以国际化的视角、独特的观点,以及深入浅出的讲解,解析当下,展望未来。
讲座围绕金融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,以我国经济发展整体布局为基础,结合成渝经济圈的特殊性,分别针对结构调整、政策布局、社会民生、外资外贸、区域增长、创新发展六个核心问题,展开全面深入地分析比较。各部分内容自成体系,六大部分内容总体构成成渝经济圈的全像。精准有效地为金融部门、企业、投资家等不同经济主体,分析形势、合理决策提供专业化指导和帮助。
课程大纲:
一、结构调整:金融业的新发展格局
内容简介:经济发展必然伴随着经济、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。实现双城经济圈的可持续发展,需要明确问题、总结经验,并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中预测未来产业调整的方向,寻求新的机遇和增长点。
1.1 结构性调整与供给侧改革
1.2 新常态下的“换挡超车”
1.3 国际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经验和教训
1.4 成渝地区产业发展及定位
1.5 双城经济圈朝阳产业
二、政策布局: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
内容简介:现代经济体制不但确立了市场机制的重要性,同时也强调政府在社会经济中的职能。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,政府的作用更是举足轻重。因此,结合“十四五”规划和“两会”精神深入理解政策导向或成为经济各部门“四两拨千斤”的法宝。
2.1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
2.2 “十四五规划”解读未来双城经济
2.3 未来的八大政策导向
2.4 政策“红利”与政策风险
2.5 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保障
三、社会民生:“未富先老”的中国经济
内容简介:“短期看市场、中期看政策、长期看人口”是解读中国经济的秘诀。人口因素是所有社会经济现象和问题的本质。越来越严峻的人口问题,即是当下中国经济的“危”,也为未来的发展带来了“机”。
3.1 中国的人口结构与“人口红利”
3.2 生不起、养不起的中国小孩
3.3 城市化与少子高龄化
3.4 生老病死的困境与出路
3.5 “以人为本”的社会经济发展布局
四、外资外贸:大循环、小循环和双循环
内容简介:当下的中国经济正面临着“四面楚歌”,中美贸易战、中欧经贸关系也日趋紧张,“中国威胁论” 、“去中国化”的思潮像新冠疫情一样在全球蔓延。在此背景下, “国内大循环、国际小循环”的全球化政策调整究竟因为什么,对于双城经济圈发展又意味着什么?
4.1 为什么我们被世界“讨厌”
4.2 “十四五”的对外开放新格局
4.3 “国内大循环”的主体格局
4.4 迫不得已的“国际小循环”
4.5 双城经济圈与双循环的关系及对策
五、区域增长:如何把握“极化经济”的大趋势
内容简介:改革开放以来,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经历了沿海先富、西部大开发等不同阶段。而今,中国经济产业的空间布局已开始逐渐摆脱区域的传统界限,发挥人、财、物等要素的空间集聚效应,焕发出“极化”发展的新动力。
5.1 中国的城市化与经济增长极
5.2 发达国家的“极化”现象
5.3 “极化经济”的正负效应
5.4 成渝地区经济发展结构特征
5.5 区域壁垒与经济一体化
六、创新发展: “互联网 ”、“大数据”革命
内容简介:创新不是“无中生有”而是“推成出新”。新技术、新概念虽然能催生新产业、新需求,但也会对传统产业产生影响。因此,客观理性地分析理解新生事物,寻求平衡,才能实现健康持续地发展。
6.1 “互联网 ”还是“ 互联网”
6.2 谁是“大数据”的受益者
6.3 “线上”、“线下”能和谐共生吗?
6.4 金融业的新发展方向
6.5 成渝特色的“创新”之路
""